02
管理的層次是怎么來的?
誰都知道管理階層是有層次的,一般分為高層,中層和基層。
那么,管理層次是怎么來的呢?
有人從現象形態入手,認為管理層次與管理的幅度有關。
每一個管理者能管的人數是有限的,比如七個人。隨著人員的增加,管理的層次就會增加。也就是說,管理的幅度與管理的層次相對應的。
從本質上說,管理的層次與管理的任務有關,進而與管理任務的分擔,即分工有關。
管理的任務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別,即使企業有前途,使系統有效率和使員工有成就。
這三類任務的復雜性程度是不同的,需要的才能、道德情操及其量級也是不同的。
按照西蒙的說法,企業的領導階層必須是一個道義集團。
并且,各類任務完成得如何以及完成與否,造成的后果及其影響也是不同的。有些只影響到個人以及現實,有些就會影響到全局及其未來。
因此,管理在層次上就有了等級,分為高層管理,中層管理和基層管理。并且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結構及其統合關系,內在的一致性或統一性。
這種上下的統合關系,與現實是不矛盾的。
在現實中,管理權是由所有權派生出來的,管理階層必須體現所有者的意志,形成上位決策,下位執行的結構性關系。至少在企業形成的早期是這樣。
02
在任務要求上分層,明確職責
高層管理的任務就是使企業有前途
中層管理的任務就是使系統有效率
基層管理的任務就是使員工有成就
按照不同層管理層次的要求及其任務,選拔經理人員是合理的。并且,每個經理人都應該在自己的管理層次上安分守己,成為各個層次上的行家里手。按照古人的思想,唯上智和下愚不移,經理人員堅守在各個管理層次上,也是合理的。原則上,企業應該讓各級經理人員,在所在的管理層次上,堅守本行、恪盡職守。所在的管理層次就是各個經理人的專業領域與職責。
每個經理人必須準備好了,在所在的管理層面上,獲取并體驗到成就感,達到職業生涯的高深境界。
一般而言,一個經理人要想成為行家里手,并在各自的領域中獲得成就感,必須經過十年二十年的持續努力。
03
在職務晉升上分層,促進合作
因此,在管理上,我們必須強調經理人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,以及在管理層面上停留的年頭與積累的經驗。
必須嚴格劃清三個管理層面的界線,阻斷三個管理層面之間的自然晉升通道。避免在管理體系的縱向結構中,形成自上而下的山頭和圈子。不斷強化每個管理層面上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水準,以及一體化的程度。
當經理人員階層,破除了官本位的等級思想與攀附權位的企圖心之后,各個管理層面的橫向合作就會變得容易。企業當局就有機會引導各級經理人員轉移興趣,在堅守本職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與人生價值,獲得成長與成就的感覺,以及相應的物質利益。
各級經理人員在不同的管理層面上的精誠合作,是企業創造并獲取價值的源泉所在。所謂干部是決定的因素。否則,爾虞我詐、虛與委蛇、弄虛作假、欺上瞞下,就不可避免,致使企業退化為一個爭權奪利的場所。
在經理人員的職務晉升的等級階梯上,必須劃清高層、中層和基層管理職務的界線。各個管理層面選拔經理人員,需要設定嚴格的管理制度,并指定相應的機構按嚴格的程序進行審議決策。